天天通讯!关键时期曾架起沟通之桥,拉近邻里关系——别让居民微信群变冷变味

来源:北京晚报 时间:2023-01-17 18:03:17

曾经静悄悄的居民微信群活跃了,平日里不熟的邻居,在群里交流治疗经验、分享防疫知识、联络物资调配……微信群架起了沟通之桥,拉近了邻里关系,“有难共帮”的温馨画面不断上演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资料图 图文无关

暖心

微信群变身邻里互助群

定慧东里14号楼的一岁大的孩子突发高烧,却买不到儿童退烧药,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向社区保安求助。保安立刻在居民微信群里发布了求药信息,马上就得到了邻居们的回应:“我家有小儿布洛芬,需要来拿。”“需要连花清瘟吗?我这里有。”热心的邻居纷纷为孩子送药。一名细心的邻居还嘱咐家长不要给孩子捂太厚,用温水擦身可以物理降温;还有邻居提出,如果需要送孩子就医,可以开车送。在邻居们的帮助下,孩子当晚就退烧了。

住在将府家园的赵玉芳也得到了邻居们的关怀。几天前,因持续发烧,没有退烧药的她不得不在微信群中向邻居求助。虽是深夜,她的求助还是很快就得到了回应。“阿姨,布洛芬给您放在门口了,已经用酒精消过毒了。”“我这儿有缓解头疼的中药喷剂,也给您放门口了。”两位深夜送药的邻居还发消息叮嘱赵玉芳如何用药。“远亲不如近邻,特别是在疫情期间,这句话让我感受更深!”赵玉芳说。

“孩子连续两天一直37.7℃,还需要吃退热药吗?”“岳大夫,我这浑身骨头酸痛,可以吃什么药?”“女儿总吐,是不是可以吃肠胃康颗粒?”在永欣嘉园社区群里,类似的求助信息从早到晚都有,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岳医生开启24小时线上问诊,一一解答群友们的用药问题。“这个时候能有专业医生指导一下,让我们安心很多,也请您多保重身体。”居民们在群里纷纷向岳医生表达感谢。

疫情之下,居民群成了邻里守望相助的互助群。

糟心

一点儿琐事打破温情

有了微信群,大家发言似乎更方便了。在现实生活中,不会“当面锣、对面鼓”说的话,在微信群里却变得容易多了。

某小区6楼住户家的孩子在房间里跑来跑去,影响了楼下邻居休息。几次隐忍后,楼下邻居终于在居民群里开始了“控诉”。楼上邻居既觉得对方小题大做,又觉得在微信群被指责颜面扫地,于是展开了回击。“之前说我家孩子吵,嫌我们在家走路声音大,为了配合你,全家人的拖鞋都换成了海绵底,孩子的球都换成静音球,玩具车也都放进储藏间了,平时拖地搬桌椅都是轻拿轻放,已经非常注意了。别听到点声音就认为是我们家好吗?”

双方你一言、我一语互不相让。争吵过程中,楼上住户说话“阴阳怪气”,楼下住户更是“火力全开”,两人直接在300多人的居民群里进行了对骂。

邻居们纷纷在群里劝架:“别在群里争论了,街里街坊的,吵架解决不了问题。”这场网络空间的争吵从当天晚上10时许,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11时,两家最终终止了这场骂战。

建议

微信群该清理一下了

在疫情紧张的时候,很多居民为解燃眉之急,偶尔也会把社区以外的人拉进来。有的社区将建群的二维码贴在楼道里,也会有外人扫码进群。这其中既有热心的志愿者,也有团购的组织者,当然也不乏别有用心者。

“孩子持续高烧,家里又没有儿童用的退烧药,这可怎么办呀?”家住万泉寺南里的张女士正焦急时,看到自己所在的“便民群”里有人在卖药品,她赶紧添加对方为好友。通过微信交流,对方告诉张女士,自己手头儿有连花清瘟、布洛芬、感冒灵和抗原检测试剂盒供应。“给孩子吃的药,没问题吧。”“孩子的药不敢开玩笑,您放心。”对方信誓旦旦地承诺。张女士以为对方是同一社区的邻居,直接通过微信将钱转给了对方,约好当天下午3点半对方将药送到自己家门口。然而,直到当天下午5点,张女士也没收到药品。张女士多次给对方发消息、打电话,对方却一直没有回复。“这人在群里既没备注姓名,也没备注楼号、房号。邻居们也都不认识他,想找都找不到了。”上当的张女士欲哭无泪。

家住丰台的陶先生在微信群里以90元的价格向群友买了20个N95医用口罩,拿到手后才发现货不对版。“对方说是医用口罩,我按照外包装上印的执行标准查了一下,发现其实是一款劳保口罩。”陶先生说。他试图从售卖者口中了解对方是不是住在同一小区,对方却避而不答,进而再也不回复了。

“之前建群时二维码就贴在电梯里,方便同楼的居民进群交流。谁知道就有一些外来的中介、推销员和卖课的人混入居民群发广告。”杨女士说,这些人会拉很多“小号”进群,一个号发广告被踢出群后,还有其他号隔三差五地冒出来接着发。因为群里的邻居没有采取实名制,这些小号藏得很隐蔽,无法被辨别和清理,导致群里的广告推销屡禁不止,真该把群里的闲杂人员彻底清理出去了。

观点

居民群已成邻里关系重要媒介

居民微信群已经成了构建新时代邻里关系的重要媒介。以前很多人觉得居民微信群是个是非之地,大家因为互不熟悉,或者不愿在群里发言,或是发言没有顾忌。恰恰是这几年,很多小区更加重视业主微信群的建设和管理,物业和社区工作者在群内对公共事务进行反馈和处理,很多邻居也在互帮互助中逐渐相熟,感情升温,有了久违的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亲密感。这种氛围是值得珍惜的,这种情意也是值得守护的。

专家建议,之后小区微信群应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一方面,小区微信群可以承担小区公共信息发布的功能;另一方面,还可以激发自治活力。过去,居民自治大多以老年人为主、以电话通知为联系方式、以当面开会为活动形式。如今,年轻人通过微信群深度参与了邻里互助,积极关心社区事务,对社区有了更多的了解,未来可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社区治理。

关键词: 远亲不如近邻 连花清瘟 也得到了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2000-2021 by www.jiaoyu.igdzc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

邮箱 : 8557298@qq.com